行业瞭望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行业瞭望 | 正文
为艺术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作者:     时间:2021-12-17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为艺术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洪  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文艺工作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自2014年以来,国家艺术基金通过设立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为1725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提供资助资金2.5亿元,在激发创作活动、鼓励探索创新、培育后备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艺术基金始终坚持以“德艺双馨”为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资助对象加以考察,把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人格修为、致力艺术事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引导青年艺术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牢记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先倡者,在青年文艺工作者中营造了积极向上、充盈正气的文艺生态。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感召、所激励,意诚心正,立德修身,自觉肩负起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的光荣使命,文艺界呈现新气象,涌现新精品。

青年时期是艺术工作者最富创作激情、最具创作活力的阶段,国家艺术基金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在创作中着力于突破小我,融入大众,把个人创作汇入时代洪流当中,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火热生活,当好时代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检验、符合中华民族特质的经典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承继文化传统是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守正之路。同时,青年文艺工作者应把好时代的脉搏,找准社会文化发展新动向,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更具时代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助于艺术创新。艺术创作不能凭空想象,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际上,艺术作品质量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技巧手法,而是生活积累。这要求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笔触要向生活延伸,脚步要向人民并拢,情感要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接地气、挖深井、出精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个性化的风格、表达出独特的精神,从而实现艺术创新。

青年文艺工作者需要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国家艺术基金通过举办一系列成果运用活动,把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推进公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创作,感受他们的风采,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帮助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之路走得更远。青年文艺工作者需要名师的指点,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高端研修机会。这些培训班遵循“小批量,高层次”的标准,由本领域、本专业内优秀师资言传身教,使得青年文艺工作者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炼、艺术视野的拓展和艺术技能的提升,有机会从今日的高徒成为明天的名师。青年文艺工作者需要文艺评论的砥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了一批文艺评论项目,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起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让文艺评论与创作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彼此成就,维护了文艺事业的健康生态,有助于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成长。

青年文艺工作者需要安心创作的外部环境,国家艺术基金引导他们“甘坐冷板凳”,克服浮躁情绪,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从事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和传播的过程是作者和受众一同体验艺术审美、情感抒发、心灵震撼、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的漫长周期,需要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国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发展现状并不均衡,在国有机构,特别是高校和专业艺术单位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往往锻炼机会多,创作资源更加丰富。国家艺术基金打破了申报限制,充分调动起非国有机构人才及自由职业者参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艺术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与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