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瞭望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行业瞭望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何“出圈”?
作者:     时间:2021-10-29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何“出圈”?
作者:本报记者 王琼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深入研讨——

“互联网+”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何“出圈”?

  “在‘互联网+’场域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能带来全新的内容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其他媒介形式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能给‘国潮’带来哪些刺激?”10月27日,在由中国舞协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如是发问,引发与会专家对“互联网+”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及传承策略的深入研讨。

  结合新技术手段,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出圈”

  “舞蹈怎么能在网上教?传统印象里,舞蹈只能面对面、手把手地学习。”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舞蹈的网络教学和传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很多舞蹈家、舞蹈教师逐渐转变了传统的观念,学习在镜头下创作、通过镜头指导学生的动作,“事实证明,舞蹈是适合互联网的,当教学、作品在网络上呈现时,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舞台、剧场”。郭磊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要大胆地“面对镜头”,尝试与新的艺术样式、技术手段结合,在新媒体舞蹈的层面上进行探索。

  “在‘互联网+’时代、在5G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何‘出圈’?”中国舞协顾问、吉林省舞协主席王小燕举例说,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台上,郑州歌舞剧院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唐宫夜宴》惊艳亮相,随着电视台重播、网络平台的二次传播成为“爆款”,实现了中国古典舞的一次“破圈之旅”。王小燕认为,当前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缺少类似的“出圈”作品,正是由于缺乏在互联网语境之下表达形式的创新,“我们的展演很多、作品很多,但没有掌握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没有及时与新时代年轻观众的审美结合起来,很多作品创作手法陈旧、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在创作中尝试媒介合并、加强互联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舞协理事、北京万玛舞团艺术总监万玛尖措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传播更要坚守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不能因为是在网上呈现就变得随意,我们上传的作品,比如在排练厅的排练片段,在着装、穿鞋方面要严谨,要有排练厅的态度”。在具体的创作中,他认为,坚守传统与进行现代性表达并不冲突,如本届参评作品《雨形》一方面有着对民族传统、仪式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在细节表达上具有现代性,如用鼓棒击打地面模仿雨声、鼓棒落地产生触目惊心的美,“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体现了作品的张力”。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播方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介绍,中国舞协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委员会研发中国民族民间舞素质教育行业标准教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形成互联,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有更多渠道了解和学习民族民间舞。在创作与传播层面,她提出以新的创作理念促进文旅融合,如将历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获奖的新疆舞蹈作品汇集起来,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进行新媒体平台传播,用民族民间舞的形式向世界讲述开放、多彩、和谐的新疆故事。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要将传统文化“种在心里”

  正如冯双白所说,近些年“国潮”兴起,为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创作者更需要思考的是,民族民间舞作品能给“国潮”带来哪些新的东西?对此,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无论媒介方式、表达方式如何变化,民族民间舞创作者始终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在心里”,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人文底蕴。山东省舞协副主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也表示,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小舞种”非常便利,“我们济南的鼓子秧歌在本地无人不知,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却很有限,因此我想了个办法,去各个‘网红’打卡点跳鼓子秧歌,再上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关注,很好地传播了我们的秧歌文化”。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认为,从传统到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编创者们最早思考的是如何将民族民间舞从田间地头搬到舞台上,现在则是如何将它搬到网络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创新最后都要求不断地返回原点、回到‘深扎’中。”她举例,本届参评作品《姥姥的田》回到传统的农耕题材,以传统女性“姥姥”为主角,表现田地的形象、农人的形象,但它的情感结构、动作调度却是现代的,而作品《柔情似水》用“甲搓”的动作素材表现摩梭女子的柔美,在动作调度上是传统的,但在视效呈现上又是现代的,“好的作品正是从不同的维度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何在“深扎”中挖掘素材,创作真实可感、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作品?冯双白举例,参评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就是一部“深扎”出来的好作品。他介绍,编导张鹏来到麦盖提,观看老百姓跳舞的时候发现舞者旁边坐着一排老人,他们很松弛地聊着天,然后随着舞蹈唱起了歌,其中一位老人完全投入了,抬起头来,阳光洒在他的脸上,这幅画面给张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阳光下的麦盖提”正是由此而来。“采风一定不要走马观花,去到一个地方不仅仅是为了收集几个民间的舞蹈动作,而是要善于抓取动人的瞬间,用真正的情感体验来创作。”冯双白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zjjt86665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