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职教前沿 | 正文
实施“就业+”系统工程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     时间:2022-02-2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就业+”系统工程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刘营 刘德芳 逯义军 范国渠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重走长征路”教育活动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山东聊城。近年来,学校按照“积极打造冀鲁豫地区职教先行区”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突出就业导向,全面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山东省西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基地。

   深化改革,“就业+”系统工程融入育人全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时,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核心就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就业+培养”“就业+专业”“就业+招生”“就业+育人”“就业+合作”“就业+保障”等6项“就业+”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

“就业+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专业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入就业元素,学校每年开展就业市场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调研,在分析就业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教学规划;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和聊城市区域重大工程与重要领域,挖掘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数据,根据就业趋势和单位用人需求变化,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三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采取“情境式、模拟式、项目式”教学,课程全部理实一体化;四是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校内外(仿真)实训基地,投资5.6亿元的聊城市智能(仿真)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五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教学队伍,出台《教师顶岗实践管理办法》,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积极性,将顶岗实践、技术发明、应用性课堂教学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1.73%。

“就业+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立足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服务聊城市“制造强市”部署,对接产业链与岗位群,确定“医养健康、精密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服务、网络安全技术”4个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围绕每个专业群实施“六个一”培育机制,即由一位学校领导牵头、组成一个工作专班、成立一个研究机构、融合一个产业(基地)、形成一套制度和运行机制、配套一笔专项经费。通过“六个一”培育机制,构建“4+N”专业群布局,充分发挥4个高水平专业群的带动作用,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带动学校专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就业+招生”,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就业招生联动评价机制。学校出台《就业与招生计划联动评价管理办法》,建立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灵活机动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就业质量、专业产业匹配度、专业发展水平等作为核心指标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每年对专业进行一次年度评价,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价。近年来,新上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8个专业,停招和撤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8个专业。学校2021年招生计划一次完成率达到93.15%,新生报到率92.56%,就业、招生联动评价机制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初步显现。

“就业+育人”,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为依托,创新“12345”思政工作体系,将“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积极就业”等就业元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机贯穿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行动相结合”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预期。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和党史学习教育,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主动到基层就业、到西部艰苦困难地方建功立业。

“就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联合72家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牵头成立聊城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合作,打造高端护理人才培养基地;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与新凤祥集团合作组建“新凤祥产业学院”,与东阿阿胶集团合作组建“东阿阿胶学院”;与中通客车合作组建“中通客车学院”;与清大东方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清大东方消防学院”;与北京诺亦腾公司合作,共建虚拟现实联合创新中心。依托行业、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5处,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上汽大众、思科公司、惠普公司、甲骨文公司、海尔集团等一流企业以“订单班”、“校中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一大批集实验实训、实习就业、产品研发、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加基地为毕业生高端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合作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比例超过30%,擦亮了高端就业“聊职品牌”。

“就业+保障”,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学校综合保障能力。一是学校以就业工作为核心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机制,五权下放,激发二级院系办学活力;二是通过校园信息门户与省就业信息网实现一站式对接,为学校就业工作决策调度、快速反应、制定应对措施等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三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组建30人职业咨询师团队,联合中华职教社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财商馆、创业孵化中心,每年按照150元/人的标准划拨就业专项资金等,确保“组织、人员、资金、措施”“四到位”;四是坚持第三方独立调查发布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导、反馈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五是实施绩效考核改革,逐年加大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比重,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

   就业引领,助推学校各项工作获得长足发展

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根本任务,通过实施“就业+”系统工程,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拓宽了“汇聚全校力量,融入培养过程,借力产教融合,助推就业提升”的整体就业工作思路,形成了就业、招生、培养三大体系联动的就业工作格局。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保持在92%以上。2021届留鲁、留聊就业毕业生比例分别达到87.28%和36.51%,其中81.37%的毕业生在民营、个体经济等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实现就业,17.06%的毕业生在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到部队、基层和城镇社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3.27%(数据来自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据不完全统计,聊城市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的技术骨干、城乡医院超过70%的护理人员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助力医养大健康产业发展;由专业教师、优秀毕业生组成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团队”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给广大农民送去种植养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毕业生有的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无怨无悔,有的投身军营、献身国防、奉献青春,有的响应号召、服务西部、建设第二故乡,更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成为技术能手、创业明星,用他们的双手去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财富。学校根据其中31名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组织编写了《奋斗者的足迹》就业教育读本,在师生中引起了较好反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就业+”系统工程的实施和引领下,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思政部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英模文化”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被教育部门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牵头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等。学校将全力提升育人实效,扎根鲁西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刘营 刘德芳 逯义军 范国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