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职教前沿 | 正文
“三大支柱”撑起职教大厦
作者:     时间:2021-11-26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6日07版      浏览次数:

“三大支柱”撑起职教大厦

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大众“双动力”班学生在进行实践课程学习。光明图片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在工作中。光明图片

西班牙专家(右一)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授课。光明图片

德国专家(右一)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交流。光明图片

选手在参加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钳工工种比赛。新华社发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在柬埔寨指导鲁班工坊学生。光明图片


【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1984年11月9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斐培谊到任之初,向我国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一年后,原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落地天津,并与原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36年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支柱,探索出“中高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搭建起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职业教育上,学校有哪些探索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在“国际合作”中:固守传统与基因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光需要高级专家,中级技术人员也尤其重要,建议把资本援助与技术援助结合起来,建立几个培训中心,主要培训有关核电和电子等方面的中级技术人员,可以用资本援助购置设备,借技术援助开展专家培训。”1984年,联邦德国驻华大使斐培谊给我国的这个建议,成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发端。也正是源于这种机缘,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进来—消化、吸收、创新—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拥有国际合作的传统与基因,留学生教育成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着力点。2017年6月,在该校首届留学生毕业典礼上,正在泰国投资建厂的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当场与6名泰国留学生签下了工作合同。泰国留学生周严十分惊讶:“真没想到,还未走出校门就被企业录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服务“走出去”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的留学生。

  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2016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建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和尼日利亚鲁班工坊,传播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声誉。

  马瑞德(Kheng Sambasmargde)是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的一名教师,他参与了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柬埔寨鲁班工坊项目的建设。对于在鲁班工坊接受的培训,他直言“太棒了,希望有机会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在天津市各部门的助力下,马瑞德最终获得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并如愿成为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将“太阳能发电及太阳能高效利用”作为研究方向,学习借鉴中国经验来解决当地电力资源匮乏的难题。

  同样来自柬埔寨的陈美琳,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毕业后,被聘为柬埔寨国立理工学院的专业教师。她回顾在中国的求学经历时感触良多:“我在这里学会了汉语,了解并爱上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学生,每堂课都会和他们分享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

  目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企业开展合作,连续9年开办学历留学生教育,在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独树一帜。

在“校企合作”中:培养高质量人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能切身感受“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交融,这得益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多年来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拓展、升级,上演了一幕幕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戏。

  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教育学院经理Michael Hendrik先生表示:“多年来天津中德与大众公司不断深化合作,‘双动力’项目培养出的人才已陆续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我了解到学校和大众公司合作开展‘双动力’双元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时,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了首届大众“双动力”项目机电师班的一员,也是班里16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3年的双元培养,让我接触到高端的实验实训设备、前沿的理论技术、世界500强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贴近生产实际的岗位锻炼。毕业后,我入职部门里的QRK(管理控制质量员),凭借优异表现,在2019年底获得大众集团‘全球最佳学徒’奖。”这是“双动力”班2019届毕业学生殷时玉撰写的学习体会,“双动力”合作项目是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之一,也是中、德两国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典范。

  目前,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逐渐成熟,并被复制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博世力士乐公司以“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为试点,共同实施“功能与软件开发工程师”人才项目,按照“项目+团队”的模式,在企业国际化团队中,进行工程机械软件系统知识的学习和软件架构的开发培训实践,成功将专科层次的“双元制”模式进行改造升级,真正应用到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中。2019级德语专业本科班的杨晓雪是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的受益者。杨晓雪告诉记者:“项目教学和情景教学让我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深切体会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持续广泛的校企合作,使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优势得以确立。目前,该校与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广核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与荣程集团共同发起和建设“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产业学院”,与天津津南区政府合作成立“碳中和应用技术与职业创新研究院”,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在“创新创业”中:彰显特色与追求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里的一座二层小楼上有一间“创业坊”,专为负责“双创”教学的教师设立,学生可以在这里向老师请教问题,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与追求。学校构建了“政产学研资用”六元协同双创教育体系,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累计注册企业326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李文翰是斜杠教育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刚从天津中德毕业,在校期间就已经注册成立该公司。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与母校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习基地”和“酷营营地导师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他表示,在母校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育了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创业坊中凝聚了一批“同道中人”来实现共同的理想。

  在2021年10月11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来自天津中德的张明哲同学斩获全国银奖。他是2020级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入校后参与了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张志强教授组建的一支新时代学习小组,这个小组吸纳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共同学习进步,在这里,张志强教授看到了他的发光点,推荐他加入“天使之眼”科研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老师们将学生在课上形成的宝贵创意,带进实验室进行打磨。张明哲和其他成员一起探索知识盲区,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熬夜美化项目汇报PPT、无数次调试代码,在实验室研发迭代了第三代导盲产品,度过了一段难熬却意义深远的时光。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创项目。

  现如今,用张明哲自己的话说,“我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小白’,从过去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的我,飞跃到了能在众人面前尽情展示的我。这不仅源于我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而且源于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让我的综合能力有了快速提升”。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刘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