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ngPcSWUdTyaaKmJ6LTWzQ?click_id=3

作为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创作的文化作品,由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中心联合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共同策划制作的原创新形态话剧《根脉》,将于2025年9月 17日晚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城市服务频道迎来首播。该剧以 “抵抗文化入侵、筑牢文化自信” 为核心立意,融合诗词、戏曲、音乐、舞蹈等多艺术元素,通过三代人的跨时空对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坚韧与传承。
主创聚力:三年磨剑,打造抗战主题文化精品

《根脉》创作于2022年,由省会著名青年导演、词作家、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赵建伟副教授与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原生活频道总监刘兵、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李建星导演联合策划并共同发起。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中心依托本土文化传播优势,深度介入剧本打磨与创作统筹工作,将石门(今石家庄)地区的抗战历史细节巧妙融入剧情,为作品注入强烈的地域共鸣与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凭借深刻的主题内涵与创新的艺术表达,该剧先后于2023年、2024 年获批 “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得到省级层面的高度认可。从构思到创排历时三年,主创团队辗转调研南兵营集中营等本地抗战遗址,挖掘 “奴化教育下的文化抗争” 历史素材,最终形成了这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力作。
媒体担当:聚焦文化入侵,传递自信力量
作为联合策划单位与核心传播平台,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中心始终以 “记录历史、传播文化” 为己任,在《根脉》创作中重点强化 “文化入侵” 主题的呈现与解读。针对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 “追捧外来潮流、忽视本土文化” 等现象,生活传媒中心联合主创团队设计了 “当代戏校生从迷茫到觉醒” 的叙事线,通过大林、许佳麟等角色从热衷 “好莱坞、日料” 到领悟 “根脉重要性” 的转变,引发年轻观众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9月17日晚在城市服务频道完成全剧首播后,该作品还将推荐至更高级媒体平台播出,并于2025年底启动河北省内巡演,让“抵抗文化入侵、守护文化根脉” 的理念覆盖更广泛受众。
剧情速递:跨时空叙事,揭露文化抗争真相
根脉》以艺术学院排练厅为核心场景,通过 “戏中戏” 结构串联起1938年石门沦陷期、1964 年省戏校初创期与当代三个时空,聚焦不同年代的 “文化抗争”:

1938年,日军在石门推行奴化教育,强迫孩子学日文、唱《君之代》,许秀才(许佳麟饰)在破败讲堂坚守阵地,手撕日伪教材怒斥 “日本人的书读不得”,以《三字经》传授知识、延续文化火种,面对日伪新民会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 “生计事小,根脉事大” 的信念;1964 年,省戏校第一届话剧大专班学生(以许兴华、许奶奶为原型)放弃热血抗战剧《保卫卢沟桥》,选择排演《根脉》,以舞台为阵地传递 “文化不灭,国魂不散” 的精神,将 “拿纸笔做刀枪” 的文化抗争传承下去;当代,许佳麟等戏校生起初沉迷综艺、网红文化,甚至觉得 “抗日题材过时”,却在排练中得知南兵营集中营 “2万同胞被折磨致死” 的历史,在与 “女革命” 的跨时空对话中醒悟,最终读懂 “不管风筝飞多高,线要攥在自己手里” 的文化深意。

全剧以许兴华一句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要防止文化的入侵” 点明主旨,通过少儿吟诵《三字经》、许秀才引用《论语》驳斥日寇、主题歌《星火永续》传唱 “薪火传希望” 等细节,让观众看到文化既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更是抵抗侵略的无形利刃。
时代意义:以剧铭史,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希望通过《根脉》让观众明白,抗战不仅有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有文化领域的顽强坚守。”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中心负责人表示,文化入侵的危害虽不似炮火般猛烈,却能动摇民族的精神根基,该剧的创作与传播,正是为了提醒当代人 “安不忘危”,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守住中华文化根脉。

随着首播进入倒计时,《根脉》引发的关注持续升温。联合策划单位、剧情原型单位——石家庄市范西路小学校长杜萱表示,剧中“三代人守护文化根脉”的故事正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而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搭建的传播平台,让这份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得以广泛传播。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节点,《根脉》的播出不仅是对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当代人守护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力激励。
监制:高贵敏 审核:肖维 李星 齐磊 编辑:赵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