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亮,我院58级优秀校友,196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中国文化部尖子演员、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杰出人物、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二胡考级高级考官……
近来,《衡水广播电视报》刊登了王曙亮老师丰富而感人的艺术人生,原文如下:
土二胡 音乐梦
在河北省故城县距县城西北约8公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叫南岭踪,村民世代以耕种为生,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王曙亮就出生在这个村庄。
1943年,王曙亮出生在南岭踪村一个音乐世家,其父王冠义是小学教师,也是一名京胡、二胡爱好者。在王曙亮5岁那年,其父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不仅教王曙亮写字、画画,还教他拉二胡。王曙亮受父亲熏陶,非常酷爱二胡。当时因家境贫寒,无钱购买乐器,为了让儿子学琴,王冠义就用竹筒、竹竿、鲤鱼皮制作了一把“土二胡”,然后在百忙之中教王曙亮拉二胡,比如,利用做饭拉风箱时、午休时、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后……加之王曙亮刻苦努力,不到一年的光景,他已经学会不少京剧曲牌和广东音乐。从此,王曙亮就经常用“土二胡”为乡亲们演奏小曲儿,他们听了后抿着嘴直乐,小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走路都踩着点,哼着调……久而久之,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二胡小演员。
1949年,故城县评剧团到南岭踪演出,故城县第三区(现房庄镇)区长去村里看戏。村干部向区长说起本村有个小孩儿胡琴拉得不错,区长听说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把王曙亮从家叫来。戏快开演了,观众非常多,区长走上舞台(大席棚)把王曙亮向来自各村的老乡做了介绍,然后拉着他的小手上了舞台,又把他抱到凳子上,王曙亮稳了稳神,一连拉了四首京剧曲牌:《小开门》《万年欢》《海清歌》《柳青娘》,演奏结束后,乡亲们报以热烈掌声。区长将王曙亮抱下凳子,然后对他父亲讲:“真是神童啊! 没想到南岭踪还有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好好培养……”从那时起,天资聪颖的王曙亮便悟道:二胡虽小,却有极大的魅力,音乐是人们生命的组成之一。
1958年夏天,正值河北省戏曲学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招生,王曙亮闻之欣喜若狂,决定报考艺校,一心攀登音乐巅峰。但是,由于得到消息太迟,招生工作即将结束。当时天气不好,连续几天下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主要道路都是土路,雨天道路泥泞,汽车不能行驶。但王曙亮决心已定,不畏艰难,带上母亲给的15元钱和几个高粱饽饽,背上“土二胡”,只身一人赤足冒雨步行90余里路到德州,在深夜里登上火车,次日到达最后一个招生点—唐山。经过两天的奔波,满身污泥的他,终于赶上了最后一场考试。考试结束,因为快两日未用餐了,肚子咕咕直叫,于是急忙掏出那两个黑饽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一场景,引起监考老师们的注意,大家不约而同地过来围观,看看他手中的黑饽饽,又看看他那沾满污泥的双腿和那把“土二胡”,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同时,又从王曙亮的眸子里看到了他那对艺术的渴望和决心,于是有的送杯热水,有的送苹果,有的还和他聊天,老师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面目清秀的农村孩子。时隔不久,他便被录取。从此,一个农村娃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
针刺拇指 寒窗苦练
王曙亮被省艺术学校录取后,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从入校时起就暗下决心:不能虚度年华,一定要干一番事业出来!为了实现梦想,他早起晚睡刻苦练琴,正在少年时代天天早起谈何容易?有一天,他从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里受到启发,于是在枕头底下放上一枚钢针,早晨不想起床时,就用钢针刺痛拇指,一下子睡意全无,即刻起床,蹑手蹑脚出屋晨练。那时房间无表,有时起床过早,已练了约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到了晚上,要求按时就寝,班主任挨屋查铺。待班主任撤离,便悄悄起床溜出宿舍,在琴房哑练一两个小时。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严冬寒气逼人,他经常刻意迎风练功,刺骨的寒风冻僵了他的手,他便将双手插到雪里,搓热了,然后数万次地反复练习颤弓、颤音,直练得绒衣被汗水浸透;酷暑闷热难忍,他口服几粒仁丹,双脚浸人凉水,甚至头顶烈日,面壁数砖,拉一句难拉的乐句过一块砖,几个小时过去了一面墙的砖都数完了,一句句难度大的旋律也就顺畅了。
六年里,他竟然磨断了两把弓杆及数不尽的马尾琴弦,他就靠这种不怕吃苦的劲头,学习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
进京拜师 传承琴艺
王曙亮利用假期时间多次进京向当时中央广播民族乐团首席、全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先生学二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61年寒假那次。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每日只能一餐,也就是两个馒头,几口自来水。一天晚上,他如约来到张韶先生家学习《空山鸟语》。老师怕吵醒邻居,特意将琴码夹了弱音器。老师兴致很高,竟然从晚上7点教到次日凌晨1点多,邻居忍无可忍,用力敲门大声喊:“还让我们睡觉吗?!”老师一伸舌头做了个鬼脸:“再拉轻点儿”。接着几分钟后,邻居又敲门抗议。此时,王曙亮便靠在沙发上想恢复体力,突然他感觉耳朵轰鸣,眼冒金花,头出虚汗。老师不知道他的情况,便对他说:“曙亮啊,你再小声拉一遍可以回去了。”此时王曙亮已无力回应。老师看了一下说:“你是不是饿晕了?我去给你煮挂面啊……”听到这里,他眼前一黑,竟然休克了。几分钟后,他苏醒过来,只见老师正在煮挂面,边煮边说:“我再给你放两勺大油。”面条煮好后,老师将三碗面条放在王曙亮面前,自己只喝一碗稀面,王曙亮也顾不上客气了,一口气将三碗面条全吃光,老师见状,边吃边说:“嗨,我真不该喝这半碗稀面,应该全都给你……”王曙亮听到这里,眼晴湿润了,心想:将来我一定会加倍报恩。饭后老师将王曙亮送出数百米,然后又给他5元钱,望着他说:“拿着钱去买些音乐书籍吧,想成才得长知识啊!”接过钱的王曙亮,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最终成为了一名二胡演奏大师。
师生感人的故事,后来由河北电视台拍成专题节目,片名叫《延续》,除了在河北电视台播出外,还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放。
王曙亮的裤子——忘了拿
王曙亮练琴着了魔,生活规律被打乱。1960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于是,他经常在院内一棵大槐树下练琴。有一次,他发现有一条晒干的蓝色裤子挂在头顶的铁丝上挺碍事,心里就犯嘀咕:这是谁洗了裤子还不拿走?这不是成心碍事嘛!10天、20天过去了,那条裤子仍然晾在那里,裤子已经由最初的蓝色变成了灰色,后来又由灰色变成了灰白。有一天,他意识到身上穿的裤子实在该洗了,便在包袱里翻找干净裤子。翻来覆去地找啊找,怎么不见了呢?问班里的同学,谁也不知道,这时,他突然想起来,哎呀,大槐树下!他赶紧去树下,那条已经晒得褪了色的裤子还在那里随风飘荡……从此,艺校里的同学们中间便传出一句歇后语:王曙亮的裤子——忘了拿!
善动脑筋 勇于创新
为了提高练琴效率,1960年,当还在上学的王曙亮就摸索出一套无琴练功法,即通过20多项手操练习,不仅能提高基本功效率,而且在数日无琴的情况下能使基本功不退步。在他18岁时,还发明了一种扩大二胡音域的新技法——弯柱法。使二胡的内空弦向低音处扩大了小三度音域,其音量、音色与常用音毫无差异,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这两项创新,引起了许多名家的瞩目。1987年,这项发明在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做了演讲。当年,《人民音乐》第10期发表了王曙亮《用弯柱法扩大二胡音域的尝试》的论文,1988年《中国音乐年鉴》对此作了详细介绍。此论文还于1999年荣获了国际优秀奖。1993年他与大提琴演奏员、制琴师王连波共同改革并制作出悬杆二胡,其质地优良,工艺精湛,声音宏亮,音色纯净,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茅厕猪圈 琴声激荡
1963年冬季,王曙亮下乡演出,住在老乡家里。次日凌晨特别寒冷,又困又累的王曙亮仍要坚持晨练。一开房门,哇!院中积了厚厚的雪。虽然雪已经停了,但寒风刺骨,道路难行。当时他的思想斗争激烈,练还是不练?最后一咬牙,练!于是拿上小凳,背上二胡,踏着厚厚的积雪,向村外田野走去。选好了场地便迎着呼啸的北风开始练琴。由于凌晨,气候异常寒冷。不久,耳朵及手指冻得疼痛难忍,他意识到,如果坚持下去会伤害身体,不如找个避风处再练。于是返回村头寻到个麦场小屋。虽然里面黑暗但这里避风、暖和,是个练琴的好去处。坐定后合上眼开始练琴。过了近两个小时,估计天该亮了于是缓缓睁开惺忪的双眼,眼睛一睁开,他便愣住了:咳!原来这是公共厕所。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值困难时期,领导关心学生,课程做了适当削减。要求学生除了上课,一律卧床休息。班主任严格监督学生不许练功,怕影响孩子们的身体。此时的王曙亮由于营养不良,已开始浮肿,练与歇是对他的严峻考验。为了练二胡,那时的王曙亮到处寻找偏僻的角落偷偷的练。可是在哪儿练才不会被发现呢?有了!他想到在偏远角落有个废弃猪圈,如在里面练琴一定隐蔽。于是他每日进圈练琴,此后数日猪圈里便传出悠扬的琴声……但是,猪圈毕竟不是琴房,其环境恶劣,臭气熏天,令人将要窒息。无奈,数日后便更换为圈外的深草丛,这里同样隐蔽。有次,由于身体虚弱,刚练习不足两个小时他便感到耳鸣、心慌、眼冒金星,突然晕了过去。当他苏醒后,发现自己摔倒在地,趴在一个小坑上。此时此刻他在想:如果有口吃的该多好?他吃力地抬头张望,看看有无可食用的野菜充饥。突然,他发现小坑内竟然有几个白花花的鸡蛋,当即把鸡蛋磕开喝下,体力逐渐恢复了。然后,他又回到原位继续练琴。
“文革”岁月 练琴有招
1964年王曙亮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任教后,他工作热情很高,成为他创业的大好时机。可是,1966年6月,“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谁还敢冒险练琴?然而王曙亮却想出了妙招儿:他积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能有机会演出,并把革命歌曲改编成二胡独奏曲,如《我是一个兵》《老两口学毛选》《地道战》《解放军支农下乡来》《白毛女》等近10首乐曲进行练习,以此恢复业务。这一招儿确实灵,练这些作品无人敢反对,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有一天他正在屋内练琴,一个红卫兵小将怒气冲冲地闯入他的宿舍大喊:“你这是干什么!打倒封、资、修!”王曙亮笑道:“乐器本身没有阶级性,关键是演奏什么内容,你没听见我在练《老两口学毛选》吗?我是在宣传毛泽东思想啊!你想反对吗?”对方讨个没趣,嘿嘿一笑说:“我可不敢反对。”然后退了出去。
二胡拜年 轰动古城
1987年春节期间,保定市人民剧场特邀北京的一批歌星、舞星演出,主要节目是当时流行的歌曲和霹雳舞。组团人认为只这两种艺术形式内容有些单调,就请河北省选个相声和器乐节目。因当时王曙亮已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名气很大,组团人很快选定了王曙亮的二胡独奏。“当时我思想很矛盾,心想,那些震耳欲聋的电声乐队演出后再上二胡,其音量反差太大,我一个二胡又如何跟他们抗衡呢?”王曙亮说,当时他是冒着被观众轰下台的思想准备应邀演出的。剧场经理对二胡节目也提出异议,他对组团人员说:“咱们共演三场,如第一场出现被哄现象,下两场售票一定受影响,二胡就别上了,把三场的演出费给他,请他回去吧!因为前几天有个国家级的文艺团来演出,就有个女孩儿的二胡独奏给哄下去了。”当时有几个了解王曙亮的人说:“他演出非常有经验,不可能被轰下去。”这样才把他的二胡独奏定下来。
演出开始后,前面那些歌星们返场的掌声不断,王曙亮就细心观察每个演员的开场白和谢幕。当时是春节,他发现每个演员在演出之前都首先向观众问好,给大家拜年。他受到了启发,心里说,一会儿瞧我的,这应该是我的拿手好戏!不一会儿,他满怀信心地健步上场。可万万没想到,观众席上有个小伙子见他提着二胡上场,就大声喊:“下去吧!”王曙亮未予理睬,站定后便风趣地说:“以上各位歌星都向大家问了好,拜了年,他们是用嘴说,今天我用二胡说,大家听听像不像?如果认为不像,千万不要鼓掌。”这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一下子使台下鸦雀无声。王曙亮手持二胡坐定后,开始用二胡说话了:“保定同志们你们好!”立即引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给大家拜个年!”又一片掌声。“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更是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趁这个热劲儿,王曙亮向电声乐队示意演出开始,他先用二胡演奏电视剧《西游记》主题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剧场内掌声雷动。紧接着,撤消乐队,只用扬琴伴奏,拿出看家本领,演奏了一曲自己创作的作品——《山林听趣》,曲中包含了十七种动物的叫声。没想到这首乐曲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竟博得十余次的热烈掌声。在强烈的欢呼声中,他又返场两次,掌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后,保定市委、市政府和文化局的领导上台后,首先热情的和他握手,异口同声地说:“你拉得真棒,观众喜欢看你的节目。”
第二天,剧场经理找到王曙亮,心怀内疚地说:“真没想到你这个节目演出效果这么好!”还有个女歌星找到他说:“王老师,求求你,能不能把你的节目放在我的后面?你的演奏,观众掌声那么热烈,情绪那么高,我的节目简直无法接了,平时演出我的节目掌声很热烈,但安排在你的后边,效果差多了……”王曙亮回答得很干脆:“好吧,你可以告诉排节目单的人,我的节目放在哪儿都可以。”
学生,是艺术生命的延续
在艺术上的丰硕成果更加坚定了王曙亮将民族器乐发扬光大的信念。教坛辛勤耕耘数十载,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信念。
任教多年来,王曙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还重视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要求进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其实,他自己多年的拼搏奋斗本身就是对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
王曙亮曾经说过他信奉的格言是:“学生,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他像父亲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多年来,他的稿费几乎全用在了学生身上。他深知求学之艰辛,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多次慷慨解囊。他自费为学生准备了上百套琴弦以及琴弓、松香等,并常年为学生复印乐谱。他曾经对一个上北京求学的贫困学生,一次就拿出3000余元作为学费。有人曾经问他:你为什么如此的帮助贫困的农村后生?王曙亮回答:因为我是农民,我深知他们求学的艰辛,所以很想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求学梦想……
几十年如一日,他用在学生身上的钱已无法计算,他资助过的学生已数不胜数……
执教五十余年来,王曙亮已是桃李满园。他培养出的专业二胡学生百余名,大多数成为所在单位的艺术骨干。其中,曹玉荣,全国劳动模范,现为广东民族乐团二胡首席、一级演奏员、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族乐团副团长,三次参加省级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均获一等奖,两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葛彦枰,曾担任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席,现为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总导演,制片人;张欣,曾获全国比赛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并于2000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二胡独奏音乐会,使世界再次认识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李晓红,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一级独奏演员,曾获河北省比赛金奖,国际比赛银奖;周建勇,现为作曲家、河北省优秀人オ、河北省音协常务理事、保定音协副主席;于泽尼,天津评剧院一级演奏员,作曲,指挥;王毅,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一级演奏员、二胡首席;王刚,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二胡教授、研究生导师;张文平,河北省梆子剧院一团团长、一级演奏员、二胡首席;赵敏,河北省梆子剧院二团一级演奏员、二胡首席……还有一大批升为高级职称,不少学生曾荣获过全国和国际、全省金奖、银奖。
成绩斐然 艺无止境
王曙亮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硬笔书法挺拔刚劲,其作品“华乐荡五洲,神韵奉知音”,于2002年荣获国际书法金奖。之后被中国书画家协会任命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此外,1990年由故城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文教局、故城县甘陵春酒厂、故城县钢丝绳厂赞助支持,并由他主笔编剧、主演、作曲、独奏的神话音乐电视剧《凡师仙徒》,被河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功。当年在王曙亮老家故城县“钢丝绳厂”进行首映时,王曙亮及制片主任一行受到了当时故城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随后《凡师仙徒》由北京中华音像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他主奏的新闻电影片《变音胡琴》,发行海内外。受到各方观众好评。
经刻苦钻研,他悉心编撰出音乐和戏曲二胡教材十余册,独奏曲、练习曲近200首。多年来,在北京、上海、河北、山东、安徽、洛杉矶、东京等国内外出版发表二胡作品一百余首。他创作的《琵琶怨》《放风筝》《恋歌》《乡景》《洞庭渔歌》《燕山情》《冀东皮影》《燕赵乡音》《东北小曲》《牧民的怀念》《山林听趣》及大批二胡练习曲各具特色。其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被多种二胡书籍发表并广泛流传,许多作品被选人全国艺术院校的教材和全国各级组织的二胡考级作品集。另外,《琵琶怨》《剪窗花》《放风筝》《乡景》等被列为国家名曲。他发表论文多篇,其中《用弯柱法扩大二胡音域的尝试》刊于《人民音乐》,并荣获国际优秀论文证书;《二胡演奏符号的规范化标记》刊于《华乐大典》……这些硕果在二胡界是罕见的。
作为一个负有民族责任感的演奏家,王曙亮知道,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任重道远。如今,他年事已高,仍每天坚持练琴。近年来,他日夜兼程废寝忘食,竟写出两部二胡专著。一部《河北二胡演奏考级作品集》(共4本)于2016年由河北出版社出版发行,另一部《风格性二胡作品集》于201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凝聚了他一生心血,内含100余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和练习曲。
由于王曙亮工作成绩显著,1981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章,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被河北省文化厅授予“河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奖状、奖章;1982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尖子”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由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颁发“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奖”;2010年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证书、奖章;2015年由中国艺术家协会颁发“德艺双馨艺术终身成就奖”;2015年被中央宣传部评为“中国杰出人物”;2016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了“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其传略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华乐大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他的许多事迹和作品被众多省级、国家级各类媒体进行报道,甚至还被国外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面对自己几十年的累累硕果,他语重心长地说:“艺无止境,奋斗是没有休止的,路还长着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只是刚起步而已,有生之年,我会一如继往创作、教学,奏响民族强音……这就是王曙亮,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音乐家。


注:本文转自《衡水广播电视报》2019年5月17日第20期06、07版,新闻链接http://sz.hsrtv.cn/index.php?_m=mod_article&_a=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1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