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2019年7月30日 第5版
新闻链接:http://epaper.ccdy.cn/html/2019-07/30/content_267106.htm

《风帆》演出现场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通讯员 范海刚
“快走,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6月17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演出剧场里挤满了学生,为了离舞台近一点,不少学生早早地过来占座。
“即将上演的是舞台情景演出《风帆》,这是一场爱国主题演出,也是我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介绍,如今学生对这样的演出十分热衷,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也推动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演出以建党至今的风雨历程为时间轴,通过诵读、讲述、舞蹈、声乐、器乐、曲艺等多种艺术类型相组合的形式,串联起了《东方红》《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刑场上的婚礼》《我的自白书》《等待》等多个节目。据悉,该演出从5月初开始策划,编创团队及参演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和排演磨合。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带着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革命烈士周文雍在狱中墙上写下这首绝笔诗。为演好《刑场上的婚礼》中这个经典场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教师李斯蕾、邢炎松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40多天的排练中,李斯蕾双腿膝盖多次出现破皮、肿胀以及右侧肋骨肌肉群拉伤等情况。“从出场开始,我四肢便被手铐和脚镣锁住,每一步都感觉被枪指着,铁链的碰撞声,让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邢炎松说,“真正进入那种状态,才能深切体会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舞台角色也才会更加饱满。”“编、导、演的创作过程,让我们深度感知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每当想起革命先辈,总会心潮澎湃。”李斯蕾说。
今年5月,情景讲述《记西部支教群体》节目创作完成,参与创作的学生商晓雨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行,我要到西部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毕业前夕,被作品感染的商晓雨放弃了留在河北邯郸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机会,主动报名“大学生西部计划”;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体检,准备前往新疆巴州和静县担任志愿者。
2017年,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作舞台剧《大地恋歌》,师生深入田间地头,积累素材,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启了该校社会实践的新模式。自此,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把基层社会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堂,先后多次组织学生深入河北偏远乡村、参观革命红色遗址、走访纪念馆等。2019年上半年,学院创排演出了《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交响乐音乐会》《燕赵慨歌故事诗文诵读会》《中华传统诗文诵读会》《“弦之乐舞”大提琴专场音乐会》等多场爱党、爱国及理想信念主题活动。
今年7月初,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又将课堂“搬到”了精准脱贫攻坚战一线的小山村——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老虎沟门村。
“师生们在田间地头实地采风,感悟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带队老师丁欣欣表示,为创排慰问演出开场舞《都说变了样》,师生们在花香鸟语的农庄前、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宽阔笔直的柏油路上即兴起舞,将所见所感融入舞蹈编创中。
舞蹈系学生张耀堃兴奋地说:“来到了新农村,才真正感受到变化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心底里的欣喜呈现到舞台上。”
“以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形式,歌颂英雄人物和故事,唱出理想信念,鼓舞奋斗精神。”该校党委书记赵宗更认为,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应当不断创新,继续将党建工作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以达到“培根铸魂”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