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河北机关建设:在解放思想中破题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09-11-23 08:36:30  发布者: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浏览次数:[]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聚才育人的调查
 省直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办公室调研组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2001年由中专升格大专。面对升格以后学院如何发展的新课题,学院党委一班人坚持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进取,实现了学院环境建设、师资队伍、文艺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由升格前的不足300人,扩大到目前的2300多人。全国著名歌唱家于文华、京剧名家李胜素、荣获全国美声唱法歌手大赛一等奖的青年歌唱演员梁召今、全国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得主彭蕙蘅、王洪玲等都是艺校的学生。我省省级艺术院团的台柱子和有关文化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绝大部分都是从该校走出来的。这所名不见经传的艺校,为繁荣我省的文艺事业,为建设文化大省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破题之一:
   建一个勇于干事,勤于干事,干净干事的领导班子
     升格挂牌就意味着要有新的变化、新的提升、新的发展。如果一切都是依然如前,仅办学硬件建设严重不足一项,就会使学校随时都有可能被摘牌。校舍的破旧,教学场地的狭小,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教职工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不相适应,都是党委一班人急需破解的难题。而在这些难题中,第一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学校的扩建改造。没有梧桐树,招不来凤凰鸟。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在怎么“栽树”时,一班人认识不一,分歧颇大,因循守旧、不愿作为、怕担风险的思想都有。经过学习讨论,院领导班子很快统一了思想,他们说,党和政府把这副担子交给我们,不是要我们来守摊的,是要我们来干事的。干事就会有风险,这就需要我们有敢于干事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勤于干事的精神、干净干事的作风,知难而上,开拓奋进。认识统一了,他们破解的第一难题就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五六千万元的资金缺口,其次是学校要分散到四处租赁办学的管理,再就是如何保证扩建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且不出经济问题。这些都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为此,他们从资金筹措、学生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
     首先是校舍改造的资金,他们大致测算了一下,新校舍需要资金约8000万元,而自有资金不过2000万元。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他们一方面大胆地尝试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利用自有资金争取从银行贷一部分款;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方合作,再筹集一部分资金;资金还紧张,他们就与建设承揽单位协商,通过滚动付费方式,化解资金周转的矛盾。就这样,学院的扩建改造工程在千难万难中干了起来。该院领导班子敢于干事、勇于创业的举动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现在,学校的扩建改造已全部竣工且投入使用。学校的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万多平方米,扩大到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也由原来多年的二三百人扩展到今年的2300人。
     勤于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比如学生管理,学校在重建过程中,学生要四处分散到各校区,小的学生仅有四五岁,安全问题怎么办?为此,他们约法三章,建立夜间值班制度、查房签字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租赁校区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为安全起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分散到四个校区蹲点办公,经常吃住到学生当中。在领导的带动下,全体教师也是起早贪黑,奔波于四个校区之间。就这样,他们愣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并获得学生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要干成事,就必须干干净净干事。为此,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廉政问题,他们坚持公开招标制度,所有项目一律通过招标公司在网上公布,制定了基建办人员岗位职责和廉洁守则,并加强基建审计,严格控制基建费用。从施工公司的推荐选定,到建筑用工用料,再到使用拆迁工程队,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一律不掺进私情。有一个施工队就明确地向该院主管领导私下许诺,事成之后拿出七位数的金钱作为回扣,但被严词回绝。就这样,院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不吃请,不收礼,不在家接待施工方的任何人员,就连他们自己的招待费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整个扩建改造工程实用资金则比预算节省了上千万元。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学院领导和负责工程的有关人员,没有发生任何经济问  题。
   破题之二:
   招揽人才,培养人才,靠人才培养人才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要迅猛增长,各地对文艺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中直文化单位对我省艺术人才的磁石效应无法抗拒,就连其它地方的艺术院校和演出单位对我省文艺人才的吸引也来势汹涌。上至我省培育的各类艺术名人,下到初出茅庐的尖子生都是他们挖抢的对象。作为我省专业艺术人才“高地”和专业艺术人才培育中心的艺术职业学院,人才流失问题也发人深思。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和措施,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地威胁。
     面对严峻的形势,学院领导班子最大限度地改善内部环境,创造适当的优厚条件,招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人才的涵养为学院进一步发展培植实力。他们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强化发展观念,增强危机意识。院党委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促进学院建设的第一要素。2006年初,他们围绕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先后到江苏、湖南、山西等省的兄弟院校观摩、取经,从中开阔眼界、启迪思路、更新观念,逐步破除陈腐意识束缚,为招徕人才,用好人才扫清思想障碍。
     二是大胆创新用人手段,让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施展得开。按照传统的观点,学校进人、任职受到许多框框限制,诸如编制、任职资格、工作年限等,致使急需人才进不来,进来了也无法落实待遇。2002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他们打破常规,积极从省直院团、国家重点高校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引进紧缺专业的硕士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力量。没有编制的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对没有职称职务的,就大胆破除陈规,只要是急需人才,有一技之长他们就破格聘用,并按照相应的标准,自筹经费落实待遇。通过这种用人方法的创新,他们外聘了我省演艺界100多位有业务专长、有一定影响的人在学校任教。有的则直接招进,如梅花奖得主彭蕙蘅、歌唱家陈红、二胡演奏大师王文旺、王曙亮等,有效地缓解了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问题。
     三是鼓励青年教师专业进修和学历进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近年来,学院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培训经费,用于学科带头人的培育,选拔有专业潜能的青年教师深造。近几年来,该院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原来的40%上升到近70%,硕士研究生则由零上升到8%。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直接反映到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以来,该院毕业生在全国一、二、三类专业艺术院校的升学率均达80%以上,每年有10名考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专业艺术院校。
   破题之三:
   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他们大胆地破除大锅饭、一贯制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了专业教师考核工作和班主任教师全员聘用制,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岗位专业大考核的过程中,他们请外省专家当评委,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都要参加考核。在新机制下,有6个中层干部下岗改行;人事处和老干部处合并,人员由11人减少到5人;后勤处管理人员由30人减为5人,电工可以烧锅炉,处长可以当工人,一人能顶3人用。机构精简了,人员精干了,费用节俭了,教职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教书育人结出累累硕果。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全院师生共有113人次在省级以上专业比赛中获奖,其中,2人获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6人获全国“小梅花”大赛金奖、1人获首届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专业组一等奖等。近年来,戏曲界最高奖“梅花奖”我省有25人获此殊荣,其中13人是该校的学生。学院的招生能力也由2001年的大专两个专业、招生规模100人,发展到现在23个专业,在校生1240人的规模,实现了学院建设规模和能力的大幅提升。
   破题之四: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凝聚力,营造共同干事的和谐环境
     学院党委始终注重和谐校园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靠事业凝聚人心,靠组织关怀温暖人心,靠发展愿景鼓舞人心,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组织保证作用。
     贴心务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永不过时。学院改扩建期间,租赁的四个校区分散且9次搬迁游移不定,给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一些思想波动、怨气,甚至有些牢骚在师生中传开;一些老干部担心新校舍建设拖下债务,影响误餐补助的发放,对新建工程持消极态度,出现了一些消极言论。学院党委发现后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批评,而是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职代会通报校园建设进度,分析办学中的现实困难和矛盾,讲学院美好发展前景,并向老干部郑重承诺不减少任何待遇,引导大家面对前进中的困难,树立长远眼光和必胜信心。同时,他们特别关注师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适当调整课时费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千方百计挤出几十万元资金购买或租用通勤车辆,一天开十几次班车往返于校区、市区之间,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学校领导正确引导和真情关怀,稳定了师生员工的情绪,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广大师生员工不计辛劳,甘心奉献,在不利条件下,仍创造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新成绩,多项比赛获得大奖。
     教书育人,一靠德,二靠艺。艺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家庭还相当贫困,有的交不起学费,有的虽交了学费,生活费却没有着落。学院的干部教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自觉从自己有限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物资助这些孩子。该院上至书记、院长,下到普通教师职工,都有帮学生交学费,资助学生生活费,添衣加被的生动感人事迹。党的十六大代表彭蕙蘅,虽然身为我省戏曲界的名家,外来的收入却很少,只靠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养家,她发现一个叫孙娜的学生,很有艺术天赋,是个培养苗子,可由于经济的原因,面临退学的危险。了解情况后,彭蕙蘅主动帮她交了学费,还时常资助些衣物或其他费用。几年下来,她先后资助这位学生的金额达一万多元。像彭蕙蘅这样默默资助学生的干部教师,不乏其人。
     艺术院校的学生多数年龄偏低,多数学生十几岁,有的学生只有四五岁。老师们既当教练,又作父母。白天教书授艺,晚间起居照理是经常的事,有的老师还要给学生端汤熬药、洗涮尿湿的衣被。学习与生活水乳交融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把真情传递下去,把教育融于生活之中。他们是一个以精湛的技艺培养人,以高尚的品格培育人的群体。这个群体传承着一种爱,一种精神,一种为河北艺术繁荣奉献的精神。而他们则说,是院党委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干事创业的舒心环境。
     谈起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学院领导彭文民、赵同安说,“学校几年来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感到很欣慰。如果就这样过日子,会比较舒服。但是,新的形势却不容我们有懈怠歇脚思想,这次省委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动力,重新制定新的发展目标,让学院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再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为我省的文艺事业,为建设河北文化大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上一条:河北日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师生舞蹈比赛获奖 下一条:燕赵晚报:加紧排练,为咱河北的春晚

关闭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青园街149号 邮编:050011  招生电话:0311-86665001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版权所有冀ICP备05003387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8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