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艺新闻 >> 正文

美术系师生走进白洋淀探寻非遗传承

发布日期:2023-07-29 16:32:56  发布者:美术系 张冲 浏览次数:[]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7月26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师生走进雄安新区,走进白洋淀,探寻非遗传承。在这片碧波万顷又充满希望的水域,亲身体验了白洋淀苇编、芦苇画、面塑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白洋淀苇席有3千余年的历史,苇有洁白、节长、皮薄、柔韧等特点,制作工具简单科学,制作手法传承至今。在当地人家,张国振师傅向美术系师生展示了苇席与篓制作过程:首先使用专门的工具将芦苇劈开,细芦苇分2片,粗芦苇可分3至6片;然后将芦苇用碾子来回磙压,使得芦苇柔软;最后经匠人编织成苇席和篓。苇编成品结实耐用,风格朴素,极具北方特色。

芦苇画是使用芦苇精细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淀芦苇画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他材料,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组装等多重工序制作而成。美术系师生邂逅了芦苇画的传承人——杨丙军老师,他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在家乡潜心研究芦苇画30多年。通过多年努力,2009年,安新芦苇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2010年,白洋淀芦苇画参加了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杨丙军老师创作的芦苇画作品《池塘月色》作为河北省政府礼品赠与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运营团队并被收藏。在杨丙军芦苇画艺术馆里,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等芦苇画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通过杨老师的介绍,美术系师生感受到了当代非遗传承人的坚持与创新,对芦苇画的发展与前景有了全新的认识。

白洋淀面塑无论是作为民俗丧礼祭品,还是逢年过节为儿童捏制面人、鸟类、兽类等作品,都展现出燕赵儿女的心灵手巧。几百年来面塑技艺相传至今,在非遗传承人邸桂林师傅家中,美术系师生探寻传统技艺技法,了解了搭框架、揉面团、捏面塑的制作全过程,就材料、工具、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学习。一个个面团,经过邸师傅灵巧的双手,塑造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事物,令在场的师生赞叹不已。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欢迎大家走进雄安新区,走进白洋淀,去感受“华北明珠”的热情,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与惬意,去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上一条: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五次专题学习暨2023年度第六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下一条: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关闭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青园街149号 邮编:050011  招生电话:0311-86665001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版权所有冀ICP备05003387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8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