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营艺术空间特别策划的六场嵌入式舞蹈行为表演“境象——不期而遇的发现”,目前已上演两场,且场场爆满,参与观众人数已达至上百人。此外,10月13日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特别活动“美术馆之夜:空境——身体与空间的对话”,也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现场气氛高涨。
视频链接地址:https://v.qq.com/x/page/u0761rt9cng.html
近日,万营艺术空间与“境象”和“空境”的合作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策划老师和舞者,展开了一场对话。
【受访对象】
舞蹈策划:金暄 / 郝丽坤 / 吴连鹏 / 赵建伟
这是万营首次邀请舞者在展厅进行嵌入式舞蹈行为表演,我们非常期待这次合作,希望能以此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多维的艺术体验方式。请谈谈您对这次合作及活动的切身感受,您认为这种形式对石家庄的当代艺术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金暄:艺术从来就不能独立存在,当它融合时人们接受它都是在一个感性层面的,大众化的艺术,人们很早就感受到了,比如电影,但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艺术的本真性。这次活动是一次高水平高品质的艺术融合,是身体与空间的对话,实际上既跳出了舞蹈本身,也跳出了美术本身,到达了一种各自源本的艺术通过融合再升华的境界,不同于歌伴舞,让热爱艺术的人有惊喜感。无论是从视觉感官,还是从艺术品味或者创意的引导上,这次与万营艺术空间合作的活动在石家庄都具有一定引领性的价值和地位。
郝丽坤:最切身感受到的就是艺术能量的互通与兼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静态中更为柔和的流动之美。万营艺术空间所营造的环境给了我们提供了创作的契合点,通过与张爽老师的“软体”装置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灵感上的契合点,它像一个容器,提供给了舞者自由迸发灵感的空间,软体带给我的感觉延伸到我们平时的行课过程中,延续着直觉性的感受进行的舞蹈构思与创作,作品的元素与特性与艺术的共通性引起了我的共鸣感。
吴连鹏:对石家庄的影响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第一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艺术空间,搭建了艺术的基地与平台,供艺术家发挥所想,让观众大饱眼福。第二是为社会公众和艺术家所产出的艺术形式搭建了心灵空间,为石家庄增添了艺术氛围。第三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不同于剧场形式,可以让观者或社会公众产生思考,激发新奇感。第四是促进艺术家与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在艺术形式上的合作丰富而多样,是一条新艺术的发展之路。
赵建伟: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向观众呈现一种回归人性本源、本体的艺术感知。躯体与自然,内心与自然,以致灵魂与自然的关系都被生动地唤起。这种嵌入式的表演,不仅仅是舞蹈表现形式的一次尝试,也是综合艺术融合的一次突破,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积累。而且从艺术教学的角度上,也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们有了更高更宽阔的视野。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随着节拍器的敲击声,在“软体”中律动。您是如何看待身体介入艺术空间的这种形式,以及它所产生的可能性的?
金暄:这次关于身体与空间的对话,融合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做专业的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得更专业,但往往只向前走却未曾向宽走,而这次活动即是扩宽了舞蹈的宽度,它不同于大幅度舞蹈,而是融入了另一个空间,提高了舞者的内心和她们身体的融合度,使舞者更内观。她们的身体就好像是画笔,舞者舞动的每一个动作,以及为什么而舞,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所思考的。
郝丽坤:软体作品的元素与特性与艺术的共通性引起了我的共鸣感。带给我的感觉延伸到我们平时的行课过程中,线条感和力量的阻塞感,延续着直觉性的感受进行的舞蹈构思与创作,这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对于扩宽艺术门类之间的通融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运用了肢体造型艺术与装置作品成像空间的融合交流,舞者在感知中思虑,在思虑中进行肢体与空间的对话。通过感受线条的柔软流畅和力量阻塞顿挫中的对比,来产生流动中的静止,静止中流动的动觉与静态之美。使得舞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对于自身内空间与环境空间的认知与融合。
这次“境象”中的整个行为舞蹈编排,和以往有何不同?在您看来这和你们惯常的舞蹈编排有何不同?
郝丽坤:最大的不同是创作灵感主要从对视觉的感官状态、对材质的感受状态出发,之前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主体进入,这次则从感官意识出发对舞者进行塑造和开发,这种编排对编创人员也是一种挑战,类似描绘作品感受进行延续创作。这次创作思路融合了沙漏对我的感觉:随着时间流淌,在逐渐的填满与清空中循环;在潜移默化中持续,在潜移默化中变化——象无变,变化的是岁月与我们对待象的感受。更注重舞者的内在感受以及舞蹈在装置艺术空间内的和谐呈现。
此次具有实验性的舞蹈编排是如何与作品“软体”相结合并发生关系的?
郝丽坤:创作灵感来自于与软体材质的接触,软体中存在缓和力、撕扯力、对拉力、交织力等多重力量与作品相辅相成。音乐伴奏上选用节拍器的敲击声,伴随时间流逝感,人这个本体就像时间的过滤器。为了可以亲抚作品,道具和服装都选用软体材料。每一名舞者的分布都根据其不同的性格特质,划分在了具有相应特性的区域。
我们注意到这次的舞者年龄较小,您认为他们对于这次活动的理解和最终的诠释是否到位和满意?
郝丽坤:呼唤一种自然性与诗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肢体语汇的表达性方面,在此年龄段的舞蹈学子是较为富有鲜活感和敏锐性的,她们既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储备,又对于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具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能力。艺术教育本身的功能与职责之一,就是需要在艺术交流活动中不断的打开一些东西。希望在这样的艺术交流活动中能够让此年龄阶段的艺术学子们,打开更为宽广与自由的艺术领域,真切体会到艺术美的宽阔力与包容性。
通过这次实验性的表演和在现场的实践中有什么特殊的心得体会吗?
郝丽坤:整个舞蹈创作轻松自由,在编创的过程中是根据舞者的感受来进行即兴创作的,我激发了舞者灵感,舞者根据环境又反馈给我感受,相互给予共通,聆听后再诉说,很有意思。看似容易的自然状态却是经过设计的,如何保留舞者身上的第一直觉力,又如何在不破坏作品环境的同时让其相对稳定下来?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推敲的矛盾点,尺度的把握是难中之难。
“境象”活动贯穿整个“软体”展期,还有10月13日的特别活动“美术馆之夜:空境——空间与身体的对话”,您希望多场活动下来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赵建伟:通过多场展演活动,一方面可以向观众深入浅出地展示看似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融合,拓宽观众的视野,进一步拉近艺术与社会公众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通过长时间的排演和多场次的展示,能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积累很多新的观点理念、执行方式,帮助我们总结出很多经验。在系统的探索中,让策划、创作、排演、展示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艺术心境的本位回归。
您作为这次活动的创作者之一,有什么想对专程赶来美术馆参与此次舞蹈行为实验活动的观众说的吗?
金暄:我本人很兴奋也很愿意,希望来参观的人,同时能够爱上这两种艺术,期待他们不是作为局外观赏者,而是作为实践者。身体的动作很简单,表演者离人们并不远,观众可以在这次活动中感受氛围空间等等,每个人会在内心引申为不同的情绪,能从观赏者变为参与者,这会是很完美的体验,身临其境,穿梭在这种氛围里,他们也会成为展览中的一部分。
【受访对象】
表演舞者:崔晓雨 / 刘梦真 / 卢雨凡 / 权晨俸 / 王敬丹 / 张宇 / 张丹妮
请表演舞者简单谈谈参与到此次舞蹈行为表演的感受?
卢雨凡:参加万营的活动让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艺术。最高深的艺术往往是无色无味的,它会让每一个人在欣赏的时候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此次参演“境象”和“空境”让我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洗礼,对张爽老师的作品‘软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国界,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想法不同,但艺术是共通的。
张宇:参加这种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刚开始表演的时候会有一点紧张,因为之前没有过这样的展演,但到后面开始慢慢适应,身体逐渐松弛下来,可以随性的做动作了。在展演后回来上课,感觉自己在课上练习动作也比之前顺畅了许多。我最大的感触是可以更容易找到自我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到更深层次的意识空间中,这是前所未有的。
权晨奉: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里表演,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自己心如止水,深陷其中,自我陶醉。我感受到周围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由流动的呼吸,用心去感受最真实的自己。
崔晓雨:进入展厅的大门,内心就安静了。身体在与白色的柔软织物互动时,我会与空间产生对话,仿佛身体也和空间融为一体。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收获满满,在这里沉淀了自己的内心。
刘梦真:参加万营的舞蹈行为表演,感觉自己很自由,那种在跟着自己身体和心的感觉非常放松。
张丹妮:在展厅里跳舞时内心是安静的,在白布里做一些即兴动作,身体也更加通透了。
王静丹:在软体中可以释放自我,和弹力布做很多交流,身体也化作流动的景观,通过参与排练与演出的全过程,让我学会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彻底的融入到表演里。
/ 舞者合影 /

后:崔小雨,张宇,权晨俸,刘梦真
前:王敬丹,卢雨凡,张丹妮
(左起)
(来自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