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燕 本报见习记者 周聪聪
9月27日晚9时45分,石家庄人民会堂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伴随着“春季里来草青青……”的空灵乐音,舞台大幕徐徐关闭。全场1300多位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许多人举着鲜花、相机涌向舞台,演员谢幕,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开。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汇聚国内众多艺术名家精心打造的新编经典爱情大戏河北梆子《孟姜女》首演大获成功。
《孟姜女》在舞台上的华丽绽放为燕赵大地的金秋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它首次亮相便带着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的特质,显示出了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
打造精品,传播艺术之美;培育人才,传承文化之基。作为一部由艺术院校创排的大戏,《孟姜女》具有传播和传承双重意义。“以剧目带教学,学创演相结合,我们在艺术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宗更说。
依托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学院资源,《孟姜女》用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传奇,同时它也开启了一个艺术教育与市场无缝对接的新模式。
顶级团队打造爱情传奇
京剧《白蛇传》、越剧《梁祝》、黄梅戏《牛郎织女》,戏曲舞台上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已有三个深入人心,唯独源自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虽多次被改编成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但迄今仍缺乏一个脍炙人口的戏剧版。
“河北梆子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演绎《孟姜女》再合适不过。”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孟姜女的扮演者彭蕙蘅坚信,“哭长城谁也哭不过河北梆子。”作为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蕙蘅当年主演的《美狄亚》令河北梆子唱响欧洲,而她的《窦娥冤》深得河北梆子名家齐花坦真传。此次出演《孟姜女》,彭蕙蘅透露已经为之准备了8年,她表示,作为河北人和河北梆子演员,演绎河北故事是她多年的心愿。
“我们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呈现出来。”该剧导演、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介绍,通过借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形成了春梦、夏怨、秋思、冬祭的四大幕,很好地映衬了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波澜,从而塑造出了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该剧以孟姜女的情感发展为线索,以大写意的方式和细腻抒情的笔调来展现人物情感的变化,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的发展:孟姜女和范喜良在春季的梦幻中完婚,范喜良在夏季的酷暑中断魂,孟姜女在秋季的孤灯下缝制寒衣,在冬季的风雪中寻找爱人的踪影。
“太精彩了,它颠覆了我对河北梆子的印象,真没想到会这么好听、这么好看。”一位年轻观众看后激动不已。在河北师范大学教书的秘鲁教授塞西莉亚看完首场演出后泣不成声,第二天又带着从秘鲁来中国学习的14名留学生,再次观看了演出。
“这是河北近年来的一部佳作,我觉得这出戏不能仅仅打造成精品,还应该打造成经典,具有河北特色、河北梆子特色的经典。”《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说。
《孟姜女》能获得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与其顶级的制作团队密不可分。除了导演张曼君,主演彭蕙蘅、雷保春、陈宝成、常春生外,该剧还汇聚了一批省内外戏剧界的顶尖人才。该剧艺术总监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化厅巡视员边发吉;编剧为我省国家一级编剧杨舒棠;灯光设计邢辛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师,目前正为张艺谋首次执导的京剧《天下归心》助阵;舞美设计修岩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两届国家戏剧艺术舞台设计文华奖获得者;服装设计王玲加盟的众多作品都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音乐总监、唱腔设计之一的李石条为国家一级作曲,曾为河北梆子《龙江颂》作曲。
“在汇聚国内名家组成顶级团队的同时,我们还依托艺术学院的优势,整合戏曲、音乐、舞蹈等资源,由学院师生共同组成演出班底。”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延凤宇介绍说,借助省市院团力量,该剧形成了师生同台、专业联合、风格俊朗、青春靓丽的学院派特色。
启示一:充分发掘地域资源,传承本土文化,使之成为舞台上的传播优势,是精品创作生产的一条路径。
传统艺术通达现代心灵
创新与传统艺术的发展繁荣密不可分。“《孟姜女》在回归戏剧本体创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地将当代戏剧人对河北梆子创新发展的思考,渗透、融合于剧中。”对于这部戏的创作,彭蕙蘅将之称作是“一次对古老的河北梆子的朝圣之旅,它体现和承载着我们这一代戏剧人对河北梆子的思考以及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彭蕙蘅认为,河北梆子唱腔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改革。此次孟姜女的角色在唱腔上运用了很多河北梆子舞台上不常用的板式,如哭一二三、二六板、反调、哭板、尖板等。而在回归河北梆子演唱风格的同时,又加入了《四季歌》新音乐的概念,使河北梆子唱腔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和新音乐无缝对接,增加了唱腔、音乐的时代感。与此同时,空灵诗意的舞美以及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也成为这部戏在创新方面的一大看点。
在叙事上,《孟姜女》用自然世界的四季来表现一个女人的青春、命运、情感的变化。四季中有孟姜女每个阶段最美好的憧憬,最深情的思念,最哀怨的痛苦和最悲壮的反抗,同时四季中又平添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此外,该剧还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进数字音乐制作,在该剧的序幕、伴唱、背景音乐中充分发挥管弦乐的优势,表达出气势恢宏、震撼心灵的听觉效果。
该剧编剧杨舒棠一直以词语工整优美著称,而在此次创作中他却大胆将古典戏曲与现代歌剧相结合。词看似变得散了,但在叙事上更简洁畅快、直奔主题。
谈到这部戏在“新”与“旧”方面的对接,张曼君说,剧组在创作时要尊重传统,同时还要有我们自己的新意,在追求新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回归戏剧的本体,回归这个剧种的根基,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来创造具有古典精神,并同时具有现代思维的作品。
《孟姜女》中,16把椅子的运用被专家及观众称为神来之笔。16把椅子不但完成了场次之间的转换,而且巧妙地制造出舞台支点,用时随手拈来,不用时随身搬下,时而散放,时而成行,时而是座椅,时而当做婚床,时而又代表长城,在全剧中可当人,可当物,可当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表演手段,增加了舞台的灵动感。这一形式的运用将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致,又将戏曲中传统的“一桌二椅”概念放大、夸张到了极致,从而更加写意、更加优美。
启示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走进现代人的视野。
小课堂对接大舞台
16位姿态婀娜、身着彩衣的歌女成为了该剧的一大看点。这16位青春靓丽的女孩都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她们给该剧带来了独特的青春气息。
“这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是反复打磨提炼艺术精神和成果的过程。”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10年的彭蕙蘅对此感触颇深。在调入该校之前,她曾是省河北梆子剧院的领衔主演,有着多年的舞台演出经验。与以前的参演不同,在《孟姜女》的排练过程中,她更清楚演员和教师、舞台和讲台、传播和传承的区别。肩负着授业解惑的重任,彭蕙蘅需把更多的表演经验和对艺术的感悟在舞台上告诉学生。
“由学校自创自排自演作品,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老师的艺术创造力,努力向社会贡献更多优质剧目,也真正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赵宗更看来,作为一所职业院校,教学和舞台无缝对接,从而达到“项目带动,教学相长,学演结合,整体提升”的目标更为重要。
“什么是职业荣誉感,什么是戏曲精神?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不会真正地感觉到。他们需要在掌声中感受职业荣耀,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培养职业素养。”赵宗更形象地说,老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大鱼在前面游,小鱼在后面游。这一师生同排、同演的过程正是小鱼追随大鱼茁壮成长的过程。
“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排练和演出,我们跟老师学到了太多东西,不仅包括知识、技巧,还有刻苦、认真、执着的精神。”排练过程中,2009级戏剧系学生商柴钰最担心彭蕙蘅老师的腿伤,因为长期的“跪搓”练习,彭蕙蘅膝盖肿了,上楼梯都很困难,但每次排练,她总是忍着伤痛使动作精准到位,每次做完亮相动作,都是一身汗,疼得动不了。“为了演好孟姜女,彭蕙蘅老师光是练功鞋就穿破了好几双。雷保春老师虽已年过古稀,但无论‘三九’还是‘三伏’,他都和我们一起奋战。”商柴钰被老师们的职业精神深深打动。
这次参演的学生很多都是刚刚走进校门。谢幕时众多观众簇拥到台口,久久不肯离去的场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那么喜欢看戏,喜欢河北梆子,我为自己能够学习这门艺术而自豪!”2012级戏剧系学生李晓激动地说。
《孟姜女》不仅锻炼了戏剧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校的营销队伍。此次演出的票务工作,全部由老师带领文化管理系学生运作,大到拉赞助、小到帮助售票处卖票,学生们全部身体力行,最终两场演出票房卖了6万元。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河北文化建设的能力,我们不断探索舞台剧目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对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建锁说,该校师生正在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廊坊、霸州、秦皇岛等地的巡回演出忙碌。他们正在联系各方,争取借助孟姜女之乡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开展多方合作,打造驻场演出剧目。此外,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新人,他们正谋划启用本校学生排演一部青春版《孟姜女》,使之成为优质的教学剧目,更好地为学生实践表演创造条件。
“该剧筹拍时就考虑到市场需求,观众进剧场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舞美和道具非常简洁空灵,用灯光和简单背景营造出写意的效果,这种处理一是回归戏剧本体,把舞台的空间更多地还给演员,另外这种简洁的舞美便于运输和安装,非常适合商演”。李建锁透露,《孟姜女》将参加国家和省内的戏剧节、艺术节等演出活动,并在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国际舞台巡演。
启示三:艺术教育只有与市场对接,才能打破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