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传统的致敬
——河北梆子新剧《孟姜女》观后
史晓丽(河北省艺术研究所050021)
由河北省文化厅支持,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历经一年半创排、打磨并倾情推出的新编原创河北梆子剧目《孟姜女》首次的惊艳亮相已经落下帷幕。这部由张曼君导演,杨舒棠编剧,彭蕙蘅、雷宝春、陈宝成和常春生等名家主演的河北梆子,蕴含着全体编导从现代立场向传统表达的浓厚敬意,令人感动、折服。应该说,现代舞台对传统的敬意若仅止步于毕恭毕敬的模仿,那么即使临摹得再惟妙惟肖,也不足以征服观众。现代对传统真正的致敬,应该是像河北梆子《孟姜女》的编导们那样,站在现代人的审美立场,精心剥离传统的岁月斑驳,悉心汲取和运用传统的精粹,让传统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璀璨于现代人的审美视界,从而在现代和传统有机对接的舞台上,表达现代人对传统的深深敬意。篇幅所限,本文仅撷取几个小点试做浅议。
一.对戏曲精神的致敬
受传统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其表现形式具有一种恣意徜徉于天地间的自由。一桌一椅,胜似千山万水;手眼身法,意会天上人间。河北梆子《孟姜女》的舞台上,传统戏曲的这种自由精神可谓无处不在。如被用到极致的十六把椅子,它们可以是门,可以是山,可以是阻隔,可以是连系,甚至可以充当墓碑和尸骨,传统戏曲的自由精神在此可谓是淋漓呈现。而《孟姜女》对传统的致敬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十六把椅子,更有十六个少女,少女在剧中的写意和象征才是现代编导们对传统戏曲自由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致敬。首先,这些少女充当着和传统椅子一样的角色,当她们舞动水袖演绎孟姜女寻夫路上的艰难时,椅子的性能已经延伸到这些活生生的人。其次,而少女们在剧中穿梭换场,对全剧剧情的衔接起到了穿针引线的连缀作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十六个少女更在该剧主题的伸延方面功不可没。当孟姜女的身后排列出十六个哀怨的少女时,河北梆子《孟姜女》已经将孟姜女这个传说故事意义生发出去,其观照已经由孟姜女这一个点,拓展到孟姜女们这一个面了。该剧所讲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孟姜女的爱情悲剧,而是无数个孟姜女一样的女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迫失去爱人和家人的惨烈和悲恸,她们的眼泪,莫说哭倒长城,天地也必为之动容!
二.对传统唱腔的致敬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侠义慷慨的特性在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乐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再加上河北梆子唱腔中特有的直刺魂魄的情感穿透力,用导演张曼君的话来说,河北梆子这一剧种用来“演绎《孟姜女》再合适不过”。乍听《孟姜女》的唱腔设计,曲调优美动听,似乎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削减了河北梆子“味儿”。其实,恰恰相反。很多在现代河北梆子中已不常使用的唱腔板式,如哭一二三、二六板、反调、哭板、尖板、搭调等,通过《孟姜女》悉数展现在现代戏曲舞台上,几乎囊括了传统河北梆子的所有唱腔。在和现代交响乐的完美对接中,河北梆子这一家乡戏既陌生又亲切,令人耳目一新,惊叹“老”河北梆子如此中听的同时,也不由不感动于该剧音乐对河北梆子传统唱腔的真诚致敬。
三.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致敬
孟姜女的故事已经被众多艺术样式和作品所演绎,要想打造出河北独有的“孟姜女”,对河北地方文化的汲取和表现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河北是一个历史文化蕴含非常丰厚的省份,地方戏曲、历史传说以及民间歌舞等各个方面,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一百多项,可利用的内容颇多。除了上文提到《孟姜女》对河北梆子传统声腔的引入,该剧对河北地方传统文化的择用细致而精心。其中最突出的是传说故事和民间歌曲。河北梆子《孟姜女》依然是立足于 “孟姜女千里寻夫”、“孟姜女哭长城”这些民间传说的,其对这些民间传说的态度是十足的尊重。剧中关于民间传说的讲述颇为完整,传说所运用的线性叙事在《孟姜女》中也基本保持。接下来在此基础上的现代思考,如剧中的叙事结构和主题立意等方面的打造才真正体现出编导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原故事中纯线性结构改为倒叙,更以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将孟姜女对丈夫的情感细腻、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来,并相应地使用河北民间歌谣《四季歌》贯穿全剧,不仅补充了剧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丰满了孟姜女的人物形象。而剧中蒙恬这一形象,不仅可以代表当时的统治阶级,更可以代表在历史制高点上对孟姜女的故事背景加以审视和评判的人。由此一来,《孟姜女》就不再仅仅是“孟姜女”,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和厚度的悲剧故事了。
此外,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这种“校团合一、学演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和河北梆子传统科班教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越传统越现代,这一说法在河北梆子《孟姜女》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得以展现。在空灵隽永且美轮美奂的现代戏剧舞台上,《孟姜女》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表达出对传统戏曲的深切敬意。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这种敬意,河北梆子《孟姜女》势必会和越剧《梁祝》、京剧《白蛇传》、黄梅戏《牛郎织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传奇的经典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