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女性的唯美意韵
——观彭蕙蘅主演的河北梆子《孟姜女》有感
麻立哲 邓葳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已然成为我国古代经典爱情的传奇,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金秋之时,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精心打造、梅花奖得主彭蕙蘅倾情主演的新编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孟姜女》,一经公演,便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真诚喜爱,不能不说是河北戏剧界的一件幸事。
据悉,河北梆子《孟姜女》历经多年筹备,剧本数易其稿,最终得以投排、上演。此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蕙蘅领衔主演,第六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雷保春、国家一级演员陈宝成、常春生等担纲主演,由梅花奖得主、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张曼君执导。
彭蕙蘅倾注全部心血将这一悲剧形象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诠释。谈及《孟姜女》的创作,她表示,自己在河北梆子舞台艺术的表演上确实有着剪不断的“悲剧情结”,而孟姜女这个故事是她心仪已久的悲剧题材,她被这个人物的传奇色彩所感动。她说“悲剧最适合用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来表现”。她希望《美狄亚》《窦娥冤》《孟姜女》可以成为自己演出生涯的“悲剧三部曲”。的确,由于《孟姜女》的出现,我们可以从这三部戏中的三个女人形象清晰地看到彭蕙蘅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彭蕙蘅是个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嗓音甜美、表演细腻的河北梆子优秀演员,她由最初的河北艺校的在校生成长为这所学院的河北梆子骨干教师,二十多年来她并没有离开过舞台,而是将日常演出和教学实践齐头并进,使得艺术学养与日俱增。她曾主演的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的河北梆子《美狄亚》在希腊当地演出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并深得国内和东南亚观众的肯定。经她悉心揣磨的演绎,将美狄亚这一西方复仇女神的艺术形象赋予了东方女性的独特艺术特质,达到了以情感人、以美怡人、以舞惊人、以悲动人的艺术效果。希腊当地人称赞她是河北梆子的“歌剧女神”。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也是河北梆子优秀传统保留剧目,彭蕙蘅演出的《窦娥冤》在保留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融入了合情入理的创新与发展,做到了声情并茂,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表演打动了观众,将这个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戏曲故事给予了全新的解读。
《孟姜女》的创作,彭蕙蘅将之称作是“一次对古老的河北梆子的朝圣之旅,体现和承载着我们这一代戏剧人对河北梆子的思考以及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彭蕙蘅认为,河北梆子新创剧目的唱腔一定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合理改革。此次孟姜女的唱腔就运用了以往河北梆子剧目不常用的板式,如哭一二三、二六板、反调、哭板、尖板等。不仅体现了河北梆子传统板式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也做到了对古老戏曲剧种音乐的新解释。《孟姜女》唱腔与音乐旋律之美、叙事节奏之流畅深得广大戏迷爱好者的称赞,彭蕙蘅的演唱也体现出传统唱腔中对于现代戏曲音乐的追求,做到了在以情动人中体现河北梆子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的特色,让老观众能够体味梆子老腔的韵味,同时也让年轻观众觉得好听、易以接受。这一点在当今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条件下显得难能可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的主题音乐“四季歌”, 以民间歌谣为主体贯穿全剧,其旋律与河北梆子曲调结合起来并不显得生硬,尤其在剧终时由彭蕙蘅独唱的“四季歌”, 声情并茂、优美动听,巧妙地将人物命运的“四季”与季节的变化凸显出来,突出了孟姜女思夫心切的人物情感,使得这个戏的演出意义得到了提升。
该剧以孟姜女的情感发展为线索,全剧共分为“春梦”、“夏怨”、“秋思”、“冬祭”四幕,孟姜女在春季的期盼中完婚,柔美、清秀、可爱。在盛夏的烈日下断肠,哀怨、凄楚、动人。在寒秋的孤灯下缝制寒衣,娴淑、细腻、沉静。在严冬的风雪中寻找爱人的踪迹,执着、刚毅而不畏艰难险阻……彭蕙蘅以细腻、抒情的表演,将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给予了全方位的演绎,展现出戏曲审美意蕴中对于唯美的艺术追求。尤其可圈可点的是她良好的基本功,如圆场、搓步、跪步、绣针线,以及腰包、长水袖的灵动与跳跃,确乎给人以视觉美的冲击,并随着人物的情感脉络步步为赢、次第展开,让人在玩味、赞美戏剧唯美艺术的同时,纠结于孟姜女与范喜良悲凉的爱情故事而不能自拔。
《孟姜女》由于彭蕙蘅的出色表现,凸显了戏曲本身的诗情画意,
强调了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对戏曲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注重了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深化了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蕴。相信再经过一番深度的打造与磨励,《孟姜女》会成为一出艺术魅力极强、有河北梆子独特才情的艺术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