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瞭望
当前位置: 首页 | 集团资讯 | 行业瞭望 | 正文
一次大胆的艺术实验
作者:     时间:2022-04-11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一次大胆的艺术实验
——梨园戏《英雄虎胆》观后
作者:陈世雄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日前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中,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上演的《英雄虎胆》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人提出严肃的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实验,揭开了梨园戏历史的新一页。该剧是根据拍摄于1958年的同名电影改编的。剧情大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反共救国别动军”司令李汉光和他妻子李月桂率领一股顽匪躲藏在东南部的大山里,对新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造成威胁。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奉命乔装为从海外派来的“副司令雷震霆”,深入匪巢与顽匪斗智斗勇,终于里应外合,将匪徒一网打尽。影片曾经红极一时,60多年过去,观众中知道这部影片的人已经不多。

  其实,《英雄虎胆》不是上演的第一出梨园戏现代戏。据梨园戏老导演庄长江不完全统计,梨园戏传承中心的前身——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总共上演过“革命现代戏”多达80余种(包含少数现代题材小戏)。其中只有小部分是本团自己创作的,大部分为移植、改编自他人的作品,包括话剧、歌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较成功的有《杨梅岭》《赤叶河》《红色种子》《端嫂》《燕南飞》《婆媳俩》《杨立贝》《枫林晚》《李双双》等。

  进入21世纪之后,梨园戏演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古装戏,特别是在强调保护剧种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现代题材的梨园戏实际上已经绝迹。因此,当梨园戏传承中心决定排演《英雄虎胆》时,人们担心的主要是,这出戏会不会违背梨园戏的传统,会不会伤害梨园戏本体、导致梨园戏的剧种属性因此褪色?

  就是在种种质疑的声音中,我看完了《英雄虎胆》演出。走出剧场时,我的感受是,这不过是一次尝试、一次探索、实验而已,不必大惊小怪。世界各国著名剧院形形色色的工作坊,不就是它们的实验车间吗?《英雄虎胆》的实验完全正常。

  至于它是不是违背梨园戏的传统、规矩、剧种特征?就某些片断、某些局部而言,似乎是违背了;但是在总体上,我认为并没有违背。

  该剧的开启确实是出乎意外的,因为它完全是话剧式的。观众进场时,只见大幕紧闭,大幕拉开时,没有锣鼓声,只听到一阵类似举起枪械的金属碰撞的声响,观众看到的是:在巨大的屏幕上投射着影片《英雄虎胆》的片头,而屏幕下方,在离观众极近的台唇部分,一前一后两排身穿军装、面目不清的人(总共20余人),在一排桌子后面正襟危坐;接着,在红色灯光下,两排人同时起立,后排的人脱下军装外衣,露出便衣,动作一致地走到前列;而原来前排的军人退到后列,随即转身侧对观众;穿便衣的人站到前列后,迅速而整齐地从桌上拿起手枪,发出上膛的金属声,此时灯光渐暗,两排军人一起转身背对观众,神秘地消失在黑暗中:乐队轻轻敲响锣鼓声,给观众留下强烈的悬念。这个戏曲舞台上史无前例的序幕就这样在半分多钟内迅速结束。

  舞台设计同样是独特的——运用了转台,在它的正中央竖立着一堵高大的、似乎是用炸药炸出来的、凹凸不平的石墙,将空间劈分为二。敌对双方,或土匪内部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分别躲在墙后相互窥视,策划计谋,或在唱段中诉说心中的情感和思考。随着转台的旋转,剧情节奏、动作节奏,都得到了强化。

  人物的调度也因此有别于过去的古装戏,有时可见4个人物分别站在舞台4个角落,有时让人物分别站立于舞台深处和最接近观众的台唇部分,这就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和场面的戏剧张力。

  再说音乐设计。就唱腔而言,基本上是传统的。剧中用了梨园戏传统唱腔曲牌,如【慢头】【中滚】【短滚】【生地狱】【寡北】【二调·下山虎】【逐水流】【寡叠】【翁姨叠】【塚叠】等。乐队的表现力与过去的古装戏所用的乐队有极大的区别,这就是音量明显地扩大了,猛烈地冲击观众的听觉。锣鼓声与运用现代设备加以扩大的音响混合起来,震耳欲聋,渲染着气氛、强化着节奏,给人的感觉既是梨园的,同时又是现代的。

  表演方法是这出戏最令人担心的方面,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方面。导演、演员都极力把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融入这出新编剧目中。不论解放军的队伍,还是土匪队伍,当他们行进时,都没有用写实手法,而是像传统戏曲一样运用象征、虚拟的手法。土匪“司令”,假冒的“副司令”曾泰,解放军马政委3人各自带领的队伍,都没有真实地出现,而是处理成3人各自手执马鞭,在舞台上打圆场,同时传来冲锋厮杀的声音,避免了许多现代戏满台人物那种话剧式的处理,守住了戏曲的传统。扮演土匪司令“夫人”李月桂的曾静萍,从前扮演的是《陈三五娘》中的五娘、《董生与李氏》中的李氏这类人物,所用的身段程式在《英雄虎胆》中当然无法照搬,这是对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考验。观众看到,曾静萍巧妙地“化用”了梨园旦角的表演程式,形体和节奏上在与传统“不似”之中包含着某种“似”的成分。她扮演的“李月桂”的身段有时比传统戏中更加多变:忽然转身,扭腰,跨出一大步,手臂伸直,双指并拢,直指对方,却仍然令人感到有一点梨园戏的影子。她的咬字吐音,无论在唱时还是念白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有别于古装戏的新唱法,由于巧妙控制共鸣腔和喉舌的结果,把人物顽固不化、阴险狠毒、诡计多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说《英雄虎胆》的排演曾经遭到反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该剧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话剧式的舞台设计,话剧式的开幕方式,传统程式如何更好地得到应用等等。确实,梨园戏剧团在国内只是一棵单根独苗,需要细心呵护。然而,推动一个剧种的根本力量毕竟是艺人自己,再稀罕、再珍贵的剧种,艺人们也有权利进行实验。艺术生产和其他生产活动一样,都必须进行反复实验,而实验往往会导致失败。我们应该容许实验,容许失败。对于“非遗”剧种,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在细心地维护它的本真性,保留它的原貌的前提下鼓励创新。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守正的同时创新,“两条腿走路”,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zjjt86665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