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O62Xd4egyPEfUACTByuDbg0?ADTAG=tgi.wx.share.message
5月6日,河北新闻网《名家面对面》栏目专题采访报道了我院彭蕙蘅老师,以下为报道原文与链接。
人物印象
彭蕙蘅,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河北梆子非遗传承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春炜 杨佳薇/文 赵新宇 杜船/图
“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在2023年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开幕式上,晋剧、滇剧、广东西秦戏、上党梆子、秦腔、河北梆子等六个剧种戏曲名家同唱的《大登殿》经典选段。舞台上,压轴出场的彭蕙蘅演绎的河北梆子版“王宝钏”唱腔高昂、妆容华美、仪态高贵,充满大家风范。舞台下,与记者对话的彭蕙蘅亲切平和,一双大眼睛充满笑意,让人如沐春风。
说本行:她的高亢激昂像极了我们巍峨的太行山
“梆子声腔历史悠久,演变到各个地方后,融合了各地的方言和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风格。”彭蕙蘅列举着,比如,晋剧婉转优美、西秦戏雄浑激昂,秦腔粗犷豪放……“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河北梆子融合了方言、民间小调,具有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彭蕙蘅充满深情地描述:她的高亢激昂像极了我们巍峨的太行山,她的粗犷宽阔像极了我们慈厚的华北大平原,她的婉转华丽像极了我们碧波荡漾的渤海湾……在她娓娓道来中,河北梆子浓厚的地方特色跃然眼前,而这种对河北梆子深入骨髓的热爱和理解,来源于她46年的漫漫艺术路。彭蕙蘅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1岁那年,河北省艺校招生,几千名学生中选出了50人,其中包括她。“当时,家里人很纠结,一直到开学后几个月,在一位从事戏曲作曲的姨夫劝说下,我才去了艺校。”回忆一路走来的初始,彭蕙蘅直言,是戏曲选择了她。开始接触河北梆子后,彭蕙蘅不知不觉中被它深深吸引,她看着老师做身段,甩水袖,行腔、运眼,尤其是看两三个龙套穿梭,便可分花拂柳,千军万马,这让幼小的她感到沉醉和说不出的美妙。种下了喜爱的种子,开花靠得绝不是“静待”。回忆学艺生涯,彭蕙蘅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刻苦”。六年时间,她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也没有歇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即使是大年初一,也要从窗户里跳进排练厅苦练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彭蕙蘅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奖演员。
聊角色:演了多少遍,就要琢磨多少遍
从一窍不通的小女孩成长为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彭蕙蘅对自己的要求从未停歇。《大登殿》的“王宝钏”,彭蕙蘅从艺以来已经演过上万次,每一次上台,她的状态都像首次登台一般精神饱满,但每一次表演,又似有不同。“演了多少遍,就要琢磨多少遍。”彭蕙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经验的成熟、艺术修养的提高,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总会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如此演出实践一次,感悟升华一次,一个戏曲演员才能不断进取。”每次演出要琢磨,每个角色,对于彭蕙蘅来说更是融入了生命一般。《美狄亚》《打神告庙》《武松杀嫂》《杨门女将》《花木兰》《洪湖赤卫队》《安提戈涅》《宝莲灯》《蝴蝶杯》《窦娥冤》…………从艺46年,彭蕙蘅的代表作不胜枚举,演绎了诸多舞台艺术形象,而要说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彭蕙蘅踌躇再三也难做出选择,因为每个角色都倾注了全力。“我演过48个角色,这48个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可以说融入到了我的骨子里和血液里。”在彭蕙蘅看来,要成功塑造出一个艺术形象,必须沉静谦卑,也必须勇敢执着,不仅要反复打磨唱腔唱段,还要琢磨角色心路历程,走进角色的内心。这个过程,已经不单单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能概括,而是挑战自我、脱胎换骨。“我经常说演员有九条命,一个角色就是一条命,不经历磨难怎么能够站在舞台上呢?为了戏什么罪都得受。”彭蕙蘅说。她回忆说,在排练《牺牲》这部剧时,她的脚曾意外扭伤,因为对膏药过敏,脚还发生了溃烂,走路都费劲,但在舞台上,她坚持轻盈地旋转、跳跃……“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厚度无限,人生的厚度,我愿意用一个一个角色去填充。”
谈创新:融入时代,戏曲生命力才能旺盛
作为一个戏曲工作者,彭蕙蘅评价自己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我一直想让传统艺术通达现代,想给观众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因着这样的追求,彭蕙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2016年,彭蕙蘅和她的同仁们创造演出了震撼人心的《牺牲》:三个主演,极尽简单的舞台,故事情节只通过三块幕布呈现的狭窄逼仄的狱中空间中展示,在演出中大胆将河北梆子的唱腔融入交响组歌中;2021年,彭蕙蘅带领师生创排并主演了河北梆子大型情景诗剧《党的女儿》:用河北梆子情景诗剧的独特方式,艺术地再现革命文化,以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讴歌党的女儿,致敬女英雄……“我喜欢做乘法,不喜欢做加法,加法只是加了一幕剧,而乘法会多出很多种无限的可能。我希望能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河北梆子现代戏。”在彭蕙蘅看来,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作为传统剧种,河北梆子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规范性,我们一代代艺术家在传承过程中,也并非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变化进行着创新和融合。”彭蕙蘅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每一个剧种都会随着时代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而只有真正融入时代,戏曲生命力才能旺盛。在这次展演活动期间,彭蕙蘅一有机会就会其他戏曲名家一起交流、探讨。“我们都觉得,新时代给戏曲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做传承:让北方戏窝子深入人的“心窝子”
2002年,在彭蕙蘅舞台表演的巅峰时期,却做了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调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对此,彭蕙蘅有自己的想法:“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河北梆子要繁荣,让北方戏窝子深入人的‘心窝子’,人才培养是根本保障。”二十多年来,在戏曲传承的路上,彭蕙蘅倾力而为,努力为学生架起一座讲台通向舞台、排练场通向剧场的桥梁。继承的、创作的、演出过的剧目,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翻阅无数文献,她寻找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录像;多次走访名家,请他们来为学生教学授课;只要有演出,她都带着学生们上场;在她的带领下,学生学习六年,每半年一出戏……说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她如数家珍般列举着:康佳欢、康佳乐连获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高明慧获第23届全国小梅花荟萃河北省“十佳金花”称号……“河北戏曲名家众多,在这样的艺术沃土上,我们河北梆子的未来,也将会春色满园、繁花似锦。”彭蕙蘅的信心还来自观众。“河北梆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名副其实的‘梆子窝’。”她在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的演出中,时时感受着深植于民间的那份热爱。“我们每到一处,就能感受到戏迷朋友的热情。”彭蕙蘅回忆说,早年她下乡演出时,只要他们一到,老乡们便拿出最好吃的东西送给他们,她在台上演出时,台下还有不少人能跟着经典曲目哼唱。这几年的演出中,她还欣喜的发现,年轻观众多了起来。“今年我们的演出活动很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并喜爱上了传统戏曲。”她期待着,不远的未来,看大戏、听梆子能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梆子声起,苍凉激越,声声不息,生生不息。